【華輝分享】高價打敗底價是常態(tài)
曾經有一個業(yè)務員問老板:“市場上有一個小廠,價格很低,很難對付,怎么辦?”
老板反問道:“既然這家廠這么厲害,為什么一直是家小廠,而我們卻是大廠呢?”
實際上,低價在市場上通常只是扮演著“攪局”的角色,成事不足,敗事有余。在對抗性競爭中,高價經常被低價攪得心煩意亂甚至膽戰(zhàn)心驚,但低價最終總是難敵高價,甚至在高價面前一敗涂地。
我們經常發(fā)現,市場上銷量最差的商品,通常也是價格最低的商品。除非有絕對的成本優(yōu)勢(如格蘭仕)和產品結構優(yōu)勢(如雙匯),低價不再是常規(guī)競爭手段,而是戰(zhàn)略競爭手段。在常規(guī)的價格競爭中,低價經常被有經驗的營銷者視為絕望者的“救命稻草”,而且往往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【華輝分享】低價你方唱罷他登場,而高價者巋然不動
無論什么價格,都需要相應的營銷活動證明這個價格的合理性、正當性,獲得價格認同(是否值這個價錢)。但這恰恰是很多人的認識誤區(qū)。很多人理解的是:高價是需要營銷活動來支撐的,而低價不需要,因為低價本身就是證明。
價格認同有兩個概念:
一是價格本身,即價格高低,這種認同不產生購買行為;
二是價格與價值的關聯(lián),即產品是否值這個價格,這是價格與價值的差異。
正確的價格思維是:新品上市時價格要稍微高一點,然后把利潤空間預支出來,用于開展營銷活動,以營銷活動來支撐消費者對價格的認同。